说到东莞,你会想到什么?今非昔比 东莞牛大了(组图)

说起东莞

你会想到什么

2014年2月9日(正月初十)的那场“地震”

曾让被扫黄的东莞形象暧昧

但是,东莞的强大

却是那抹桃色无法遮蔽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

从十八线的小县城

到1.5线大都市

东莞,只用了不到70年

在这70年里

东莞到底开了什么挂

让我们一起坐上东莞的直通车

一探究竟

Part 1   开局地狱模式

让我们把镜头倒回1949年

彼时,东莞还只是一个十八线的小县

以农业为主

1954年三化螟虫为害1955年暴雨为患,洪灾肆虐1956年又变成了旱灾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减灾兴农广东最长的东莞运河就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

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

东莞克服诸多困难

位列中国的农业百强

当地人每年能上交给国家

4.3亿~4.5亿公斤粮食

40万多头生猪

不过,自豪的背后却是

1978年,全县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区区553元

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更是只有149元

而仅一江之隔的香港

却是富贵逼人

“内地劳动一个月

不如香港干一天”

就这样,逃港的人与日俱增

当地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

“青年走光,田地丢荒,

干部难当,老人惊慌”

Part 2   多亏操作猛如虎

虽然,东莞也曾努力过挽留过

甚至出台了很多惩罚措施

比如,逃港人员一经发现

就开除党籍公职

其实东莞和自己的上司广东

有着相同的想法

那就是走工业化之路

PS:第二产业所能带来的收入是第一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当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之后自然不会再想着背井离乡了

但是在那个连厂里买台电风扇

都需要10多道审批的年代

这个想法显然有点奢侈

但东莞并没有放弃

尽管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

但东莞还是决定利用

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

和港澳同胞及华侨众多的人缘优势

开始走工业化的路子

1978年9月15日

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

太平手袋厂在东莞正式开工

开启了东莞“三来一补”的模式

坚定地迈开了工业化的第一步

名词解释:“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简而言之就是,外来资本下订单,出钱出机器,我们负责出劳动力,组装和装配。

而就在4个月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刚刚在《光明日报》刊登

正式的文件还要再等几个月

可喜的是,没过几个月

中央的政策就下来了

从1984年起

东莞更迎来了一系列政策红包

1984年东莞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地级市

如果说这一系列的政策红包是天时的话

那么,贫穷则是东莞人

一心一意搞发展的“人和”催化剂

正因如此

东莞人工业化这条路走得很彻底

政策一明朗,东莞政府便不再遮掩

随即设立了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

主管“三来一补”合资企业的工作

从洽谈、签约、工商登记、通关

到进出口许可

实行一条龙服务

都说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人和都有了

就是地有点不给力

以至于就连香港的货车司机都说

不怕东莞佬,就怕东莞路

东莞虽然早就意识到修路的重要性

但修桥修路需要大量的资金

这并没有难到聪明的东莞人

穷怕了的他们在投资上另辟蹊径

除了国家拨款、地方贷款

他们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集资建桥,过桥收费”

PS:这种模式即由农民集资建桥建成后通过收取过桥费返还给农民,后被全国推行

Part 3   神话与危机

东莞人热情又体贴的招商与基建得到了回报

越来越多的外资台资选择了东莞

仅仅1979年一年

东莞对外加工签订协议就签订了205宗

到了1984年

东莞“三来一补”的企业多达1000多家

创汇更是高达1.4亿美元

除了投资商

还有另外一批人也涌入了东莞

他们就是打工者

(截至2013年末,东莞外来人口比例达到77.28%)

正是在他们和东莞人的共同努力下

东莞的工业总产值

从1983年的9.48亿元增长到

2007年的6667.87亿元

24年间,增长了279.5倍

其间,东莞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

很多打工者也借此摆脱了贫困

以外源带动、来料加工

和劳务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使得东莞的GDP在2008年之前

平均每年的增长率几乎达到了18%

一个字:富!

东莞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两头在外”(资本和市场)

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简单实用

特别是在经济起步期可以产生显著的效果

而东莞就是利用这种模式

乘着第三次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浪潮

抓住了机遇依赖外资和外来工

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同样明显

那就是对外依存度大

从东莞的基础设施建设便可看出端倪

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村镇公路

都是为了更好地把货柜运出东莞

运到香港

一旦遇到2008年那种全球金融危机

外需不振

东莞就会立即受到影响

从GDP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2008年后东莞GDP增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从全球分工上看

东莞也处于分工链的低端

没有自主技术和品牌

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

使用劳动力多、占用土地多、能耗高

而且布局较为分散,没有核心

这些外资产业的设计、研发等

核心部门多在总部

所以对东莞的产业缺乏升级的动力

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一升高

就开始有外资不断地退出东莞

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

大批外资撤离让东莞一下子陷入困境

Part 4   锐意改革再出发

2008年以来,“转型”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转型,成为了新阶段东莞的必选项

针对原来外源性的经济结构

东莞开始兼顾国内市场

2009年起

东莞国内销售总额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

占内外销售总额的30%

在产业结构上,东莞锐意进取

建立特色产业园

推动产业高端化,延长产业链

但真正实现东莞第二次飞跃的

是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转型

2018年

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预计达到5798家

在广东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位居第三

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全球智能手机每五部就有一部来自东莞

正是在这些科技力量的推动下

更振奋人心的是

去年国家准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而东莞就在这个圈子里哦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加持下

东莞雄心勃勃,对标一流城市建设

积极调整四大功能区的定位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

(好工作冒出来)

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

(黑科技燥起来)

强化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

(手拉手牵起来)

强化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

(玩吃睡动起来)

而且还在科技上狠下功夫

东莞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

借力打造“广深港研发+东莞转化”

“香港服务+东莞智造”的模式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东莞显然已经站在了发展的“风口”上

美好,在不确定中孕育

祝福东莞

祝福每一个在东莞的寻梦者

也祝福所有正处于转型中的城市

推荐阅读